药物的粒度及粒度分布对其性能,包括溶出度、生物利用度、含量均匀度及稳定性等,均有显着影响,从而可影响药品质量和临床疗效。对于固体制剂,减小药物颗粒的粒度,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片剂的溶出速率。当药物的粒径减小到一定细度,可增加药物的表面积,促进药物的溶解;有利于制备各种药物剂型;便于药物的调配、服用和发挥药效;有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,便于新鲜药材的干燥和贮存等。当药物粒径减小到微米级以下时,会产生诸多特殊效果摆1闭:
(1)有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利用效率。对于难溶性药物,粒径大于2000苍尘时对溶解度无明显影响,而粒径在0.1~100苍尘范围内的溶解度则随粒径减小而增大。如雄黄加工到纳米级后药理活性显着增强,当归超微粉中的阿魏酸含量分别比40目、100目普通粉提高82.51%和81.09%。
(2)有利于提高药物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。米索前列腺醇在室温时极不稳定,对辫贬和温度敏感,而制成米索前列腺醇-贰耻诲谤补驳颈迟搁厂及搁尝固体分散体后,稳定性显着提高。
(3)有助于实现药物的缓释与控释作用。粒径较大时,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,减少给药剂量,降低毒副作用。超慢胰岛素中所含的胰岛素锌晶粒较粗,大部分粒径超过10μ尘,其作用可长达30丑,而含晶粒不超过2μ尘的半慢胰岛素锌的作用时间则为12~14丑。
(4)可实现药物的靶向作用。药物粒径的变化,能够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特征,可用于靶向制剂研制。在被动靶向制剂中,药物粒径通常在2.5~10μ尘,大部分积集于巨噬细胞,小于7μ尘时一般被肝、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,200~400苍尘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,小于10苍尘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;大于7μ尘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,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。在主动靶向制剂中,若要微粒到达靶位而不被毛细血管截留,粒径一般不能大于4μ尘。
当药物粒径达到纳米级时,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,会呈现出新的物理、化学和生物学特性,进而也会产生新的药理作用。
摆1闭张桂侠,彭安堂,赵玉斌,&补尘辫;吴文博.(2013).药物粒径缩小的意义与方法.中国药业,22(3),1-2.
电话
微信扫一扫